公众登录

医院动态

同心战“疫” 你我同行

时间:2020-05-15 07:05:05  来源:

         

            


           


      他们都说,离疫情最近的,就是医护人员。

      是的,即使他们人不在武汉,心也在。

一群在新疆的医护人员,虽然不在武汉这个被大家称为“疫区”的地方,却一直和武汉的医护人员站在一起。也是他们,让大家看到什么是同心战“疫”,你我同行。

20191228日,官方通报的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开始,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就在关注这种新型肺炎。可能是因为总院在武汉,大家又都是医护人员,这种在当时并未引起大家关注的疾病,已经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的关心关怀中频繁出现。

“你们那边肺炎情况怎么样?”“我觉得还是要注意防护呢!”“今天官方通报又多了几名患者,你们要多注意哦。”“在武汉的同仁们吃东西还是注意一些好。”……

每一天,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远在武汉的同事们。肺炎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后,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的全体干部和广大职工更是用实际行动想驰援武汉。医院发出倡议,助力武汉同仁抗击疫情,攻克时艰;ICU医护人员发动亲朋好友自发募集资金,竭尽所能购1000N95口罩寄往武汉同仁;更多的医护人员,是用自己的坚守,保患者平安、保一方平安来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让一线的同仁们能够放心战“疫”。


兄弟医院齐心助力抗疫一线

ICU里都是重症患者。累,是大家对ICU的统一认知。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ICU,一群辛苦却可爱的人儿,却在第一时间关注到武汉医务人员的物资情况。

1月24日,除夕。武汉封城的第二天。

每天都在关注武汉的ICU主任雷静不断看到一线防疫物资缺乏的消息。雷静心里着急。

当时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总院,已经接收了新冠肺炎患者。雷静和曾在新疆医院指导工作的专家们每天联系,第一要知道前线同事们平安,第二要知道当日当时的情况。

防疫物资缺乏,那咱们买点防疫物资吧。

这得到了ICU  7名医生和25名护士的响应。

这个除夕夜,霸屏护士长杨晓芳朋友圈的消息不是拜年不是春晚,而是募捐消息。

ICU发动了捐款,准备购买防疫物资。但雷静和杨晓芳没想到,本是一场科室的捐款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先是医院其他科室同事“强行”捐款,再到院外朋友参与进来,再到一个个陌生人给雷静转账,雷静的除夕,就在统计捐款的忙碌和感动中度过。

除夕夜,电视中播着春晚,雷静的心思都在手机上,因为当天发出的募捐消息惹的雷静的手机不得安宁。

“妈妈你在干什么?”雷静面对孩子的提问,简单地回答了“妈妈在为武汉的叔叔阿姨捐款,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没想到孩子拿出压岁钱,说“我能捐一些吗?”

孩子的爱心也引起同学的关注,有同学家长给雷静转账捐款,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压岁钱,孩子们期待了很久并且都做好了计划,准备用压岁钱做很多事情,但都改变主意决定捐给雷静,希望能变成防疫物资帮助武汉的医生叔叔阿姨们打败病毒。

在科室实习的大学生,没有工资,每月从家中领取固定生活费。看到募捐消息,跟雷静说,老师,我也捐一点,虽然少,但也是心意。

都说ICU医生见惯生死最是麻木,此时的雷静却早已感动地流下眼泪。

时间不等人。理性也是医生最好的特质。

这边雷静在募捐,那边的医生已经在寻找N95口罩的购买渠道。

雷静和杨晓芳先是去了药店。跑了十多家药店,她们才知道口罩已然是最缺乏的物资之一了。

医生杨璐铭通过线上购买,查看对方资质、对比多家价格、了解口罩来源等等,货比三家,终于购买到1000只正规N95口罩。

当时的武汉已经封城,1000个口罩被于125日分为两批送往武汉。

微信群中,看到武汉的同事们戴上了邮寄过去的N95口罩,雷静心里高兴,这可能是这个春节,最开心的时刻吧。

当时募捐,还剩下一部分钱,通过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总院开通的捐款通道,统一通道捐至总院。

小爱聚大爱,同舟渡难关。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时刻牵动着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全体员工的心。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带头捐款,全院员工纷纷通过武汉亚心医院线上捐款二维码踊跃捐款,累计共捐款77446元。

新疆与武汉医护人员休戚与共、心手相连,积极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援战疫前线,为抗击疫情助力,汇集起参与疫情防控的强大正能量。


“医院大门守护者”的紧张与从容

医护人员作为一线“战士”,没有兵枪刀剑,依靠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场战役中与病毒抗衡。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生命通道和窗口,从来都是冲在最前线的科室。这个被称为医院大门守护者的科室,疫情期间也是最忙的科室。从最初的紧张到后来的从容淡定,急诊科在这次疫情中发生了蝶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发生初期就牢牢地扎根于每一位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脑海里。在急诊科,处处充满着未知因素,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及时有效的防控部署和相关应对机制的出台,急诊科的疫情防控工作也顺利全面展开。

作为医院的第一道大门,发热病人首先会进入急诊科。于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开始了先于他人的防控知识学习。脱穿防护服、首问发热病人、转诊发热病人等,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先进行了自我培训。

因为疫情的严峻,急诊科不仅要承担门急诊任务,还要承担夜间所有发热病人的诊疗,也要承担各个科室住院病人的第一关排查工作。而且由于危重症患者的发热、肺部感染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叠,既要冒着传染风险排查新冠,又要及时稳定病情,无形之中增加了急诊科的风险,但急诊科医护人员没有怨言,工作依然井然有序。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急诊科的120急救站,受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调配。疫情期间,120急救车医护人员成了医院出车最勤的人。

急诊科主任冯立荣说,救护车医护人员在做好三级防护的情况下,每天出车15-20次,主要转送发热病人。

冯立荣说,刚开始,说不紧张是假的。遇到发热病人,心里都会有点压力。

医生们咨询主任、咨询前辈,做好防护,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出发。

第一次前往定点医院接病人,冯立荣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由于防护服不合身,医生一抬胳膊手腕处就会暴露,他们自己用胶带缠住了手腕处。第一次戴护目镜,没掌握方法,起雾了,看不清,硬是在一片模糊中完成了转诊任务。

新疆的冬天,室外零下20度,室内零上20度。转诊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不敢多穿,在室内热的背心直冒汗。在等待车辆消毒的40分钟里,又冷的打哆嗦。

“这可能是区别于内地的地方吧。”冯立荣笑着说,有一回定点医院接治愈患者回家,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在病房呆了40分钟左右,“真的热的想赶紧吹吹冷风”。可一出医院,没有羽绒服护体,又想回到让人冒汗的室内。

随着转诊次数的增多,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态都平和起来。有一次,救护车要转送一名出院后又出现发烧症状的患者前往定点医院,大家早没了往常的紧张。不再给主任打电话请示,不再琢磨防护服、护目镜,大家熟练地按流程操作,一切平安。

平安是福。

疫情期间,门诊病人都集中到急诊,科室门诊量大,但医护人员都没有怨言,坚守岗位,并且保持绿色通道畅通,为急诊患者做最佳方式处理。

冯立荣说,急诊科能做的,就是做好防范,严格把好第一关,做好入院患者的排查工作,保障患者得到最佳救治,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医患都好,是作为医者的冯立荣最大的愿望。


医生的岗位坚守

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乌鲁木齐各小区也实行了封闭管控。

此时,上班的同事就需要住在单位,在家的同事则无法踏出家门。

2月12日,小区封闭管控第一天。心内科医生田芳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住在单位,坚守工作岗位。

田芳大学毕业就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工作。十三年的工作时间,让她没法安心在家待着。

9岁的女儿说明情况,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田芳就出发前往医院。

2月14日,是女儿9岁的生日。这是9年以来,田芳第一个没有陪在女儿身边的生日。

无法回家,没法见到女儿,又是早就答应好要陪女儿一起过的生日,想到这些,田芳情绪有些不稳定了。

田芳的爱人也住在单位,女儿的生日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田芳怎么都觉得女儿这个生日有些孤单。又想起走的那天早上,女儿在眼眶打转却始终没掉下来的眼泪,田芳掉下了眼泪。

她也心疼孩子啊。可是,她是医生。

擦干眼泪,深呼吸,田芳继续回到工作岗位。

“我自己选择在岗位上,就要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因为情绪影响工作。”田芳说,当时是4个心内科和重症监护室一起上班,她也怕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其他医护人员的情绪。

田芳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家里的女儿,也懂事得不让她操心:自己下载安装APP上网课、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和妈妈视频安慰妈妈好好上班……

其实疫情期间的工作,高负荷、大压力,田芳也慢慢调整工作节奏。“工作十几年,第一次集中收治这么多重症患者。”田芳慢慢习惯工作节奏后,她越来越多地把空余时间用来关注新冠肺炎。

疫情发生后,田芳的5名大学同学都在武汉。同学群中,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新冠肺炎。大家拿出自己接诊的新冠肺炎患者CT片讨论,田芳不断记录笔记,她需要学习新知识。

“没法上一线,做好岗位上的事,就是好的。田芳说,自己是一名医生,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其实,田芳在新冠肺炎发生后,就和爱人商量好,如果武汉缺人手,医院可以派人驰援武汉,她要去。

在医院一住就28天。

3月4日,田芳回家了。

走在路上,途径蜘蛛山隧道时,户外的广告电子屏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公益广告。田芳的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

作为一名医生,她在岗位上做了分内的事,可又有多少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呢?回到家,看到老人孩子都好,她觉得一切都好。是啊,每个人都希望家人一切都好,疫情期间这么多人的坚守,不就是为了这个愿望吗?

加油,都会好的。

田芳医生只是医院众多医护人员中的一个缩影。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在“负重前行”。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一路逆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可敬可佩的白衣战士的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才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宁。


心相系  共克时艰的焦灼与愧疚

作为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分院,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不少医护人员都来自武汉。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院长陈国洪于121日回到武汉,计划131日回到乌鲁木齐。

“每年春节后都是手术小高峰。”陈国洪院长说,他已经做好了手术计划,谁知,123日武汉封城,他在武汉,焦灼的不得了。

最初的一个月,陈国洪院长只能待在家中不能出门,就连生活用品蔬菜水果都是社区送上门。陈国洪院长在一边通过网络参与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的管理工作,一边和同行交流病例、做些工作计划等。

作为院长,陈国洪肯定是放心不下新疆医院的。其实接诊、手术,留守医院的医护人员完全能够胜任,所以他最担心的就是防控工作。

每一天,他都通过电话、微信了解新疆医院动态,由于不在跟前,他总是会脑补很多工作画面。这让陈国洪院长觉得,还不如在医院一直忙,哪怕再累,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心里不会那么焦灼。

3月初,作为医务工作者,陈国洪院长可以到医院工作。于是,陈国洪院长投身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总院的工作中。此时的武汉,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这时候还来做手术的患者,一定是非手术不可的患者。病情危重,手术复杂。

陈国洪和总院的专家们一起讨论手术方案,一起分析病例。这也让陈国洪院长心里有了一点安慰,好歹,也算在工作岗位上了。

4月8日,武汉解封,陈国洪院长乘坐最早的航班,之后乘坐动车,辗转回到乌鲁木齐。

比起陈国洪院长能在总院参与工作,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瞿三郎就“没那么幸运”,他是老老实实在家待到48日。对此,瞿三郎很惭愧,总是后悔自己的决定。

瞿三郎是122日晚23点多抵达武汉的。123800,武汉封城。

瞿三郎此时就后悔,干嘛要回武汉?春节后回不去,那些手术怎么办?

果然,春节后他滞留在武汉。瞿三郎担心科室人不够,又担心麻醉医生在给病人做气管插管的操作过程中完全暴露有感染风险。

“麻醉医生穿上防护服,雾气挡住护目镜,视线变得模糊不清;戴3层手套,原本灵活的双手变得笨拙;呼吸困难和心跳加速,也增加了操作难度。瞿三郎说,虽然医院还没有接到这类患者,但他就怕万一啊,他恨不得长双翅膀飞回新疆。

既然没有翅膀,那就就近工作吧。瞿三郎向总院提出申请,希望参与工作,总院表示“待审批。为此,瞿三郎专门学习了脱穿防护服等,他期待能上一线。

可能,总院出于对他随时可能回新疆的考虑,没有安排他复岗。瞿三郎越发惭愧:多少医护人员从外地驰援武汉,我作为就在武汉的医生,却没法上战场!

瞿三郎在家直跺脚,爱人一遍遍安慰。

作为新疆麻醉协会的委员,瞿三郎也得知协会在招募志愿者前往武汉。

“我错过啦嘛,又后悔自己的做的是啥决定嘛!瞿三郎说,新疆麻醉协会招募志愿者时,他已向总院提出申请,因担心总院随时安排工作,他没有报名协会的招募。

“没想到最后两头空。”瞿三郎懊恼不已,好在现在回到新疆,等待回到工作岗位,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吧。

当然,在武汉,瞿三郎也有感动。刚刚封城时,生活用品跟不上,家里没有蔬菜水果,吃饭都成问题。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总院得知瞿三郎回到武汉,立即为他送上生活用品、蔬果肉蛋等。

“看吧,我啥都没做,还让一线人员操心,你说惭愧不惭愧?”瞿三郎又是一阵懊恼。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医院手术高峰期。受疫情影响,不少患者选择延期手术。目前,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的业务已恢复80%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也在和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联系,希望一如既往地开展南北疆心脏病义诊筛查活动,尽到医院的社会责任。

这是一场凝聚人心、众志成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人人争当疫情防控的宣传者、参与者和善举者,我们相信,大地回春,众志成城,疫情消散就在不远的明天。













给我一份信任 ,还您一颗健康愉快的心

©2014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官网 新ICP备16003837号